【城市建築家】City – Archi
讀空間,更讀場所,意象與想像的所在
依賴.反思.解放──台灣當代建築發展的三個關鍵年代
開講日期:2012年10月17日~12月26日 週三7:30pm-9:30pm
整門3,200元/單講350元 →立即線上報名
講師
吳光庭╱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2012實構築》策展人
課程簡介
過去討論建築史發展時,我們或許會以思潮、流派與風格的變化作為思考的主軸加以延展;然而,當試圖討論台灣建築在二十世紀以來的發展時,我們將發現無法忽視在歷史時空下,圍繞著政治、文化與經濟事件而形成的整體社會環境,對台灣建築甚至對城鄉發展意識所帶來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本期建築課,我們試圖回顧自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在一手西化(美援)一手傳統(中國)的政治經濟政策下,台灣建築對西方現代主義思考與中國傳統建築形式之間「西化vs.保守」的辯證;而在解嚴前後,本土化思潮及後現代論述的激盪則將建築討論從「傳統vs.現代」轉向了社區,從中興新村到竹科、內科等產業園區,再到今年已邁入三十週年的信義計畫區,都可見到新都市主義的影響,而在非都市地區,則不能忽略深刻影響台灣的「環境治理」及「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下的城鄉發展,如「宜蘭經驗」。
台灣的建築與都市經驗歷經「依賴」、「反思」、「解放」幾次翻轉,當今日進入一個所謂「經驗整合」的時期,重新認識三個關鍵時代將提供我們該如何離開建築再回到建築的討論線索。
吳光庭(本課程主策劃)
講題
10/17 總論:如何理解台灣當代建築的發展
1949 / 1951 ─ 依賴的年代?
10/31 文化保守主義與台灣建築的「中國文藝復興」
梁思成與盧毓駿對「復古式建築」的兩地實踐
11/07 中國建築現代化的試煉
貝聿銘與王大閎對西方現代主義的轉化運用
11/14 邁向現代建築工程實踐的重要轉捩點
美援時期現代建築的新知識建構
1979/1982─反思的年代?
11/21 從傳統到本土的轉向
漢寶德、李祖原及王昭藩的新傳統主義嘗試
11/28 後現代思潮下的地域治理契機
在地認同的凝聚,宜蘭經驗的開端
12/05 新都市主義的引進與發展
中興新村、新竹科學園區及台北信義計畫區
1994/1999─解放的年代?
12/12 公民社會的成型與社區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的開展與集集地震災後重建
12/19 奇蹟或奇觀,再論宜蘭經驗
空間本質的理解或潛越
12/26 何謂公共?建築知識與實務的積極思考和作為
延伸閱讀
〈光復以來台灣建築的回顧專輯(1945~1978)〉,《建築師(1/2月)》 黃模春著,建築師雜誌社出版,1979。
《走過從前.回到未來:攜手臺灣四十年》 天下編輯,天下雜誌社出版,1988。
《讓歷史指引未來,溯走台灣民眾40年來艱辛而偉大的脚踪專輯》 陳映真等著,人間雜誌社出版,1988。
《城市歸零──電影中的台北呈現》 洪月卿著,田園城市出版,2002。
《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特展圖錄 / 論述專輯》 林盛豐等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2005。
推薦電影
《街頭巷尾》 李行導演,1963。
《戀戀風塵》 侯孝賢導演,1985。
《超級公民》 萬仁導演,1999。
《一頁台北》 陳駿霖導演,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