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誠品講堂|部落格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6

影展的意義,以及無窮的甘苦(摘錄)

$
0
0

 

 

文│塗翔文

 

 

1993年,我參加了生平的第一個國際影展「金馬國際影展」,就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我在大學電影社的學長帶領之下,突然進到一個全新的、宛如美麗新世界般的境地。短短十多天內,透過大銀幕的魔力,一口氣認識了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麥克李(Mike Leigh)等大導演的作品,人生更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紀錄片、短片與實驗電影的魅力。

 

2013年,相隔二十載,已近不惑之齡的我,第三度為台北電影節擔任策展人,辛苦整整一年,精挑細選超過百部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佳作,祈求為台灣觀眾帶來一個興奮、愉悅、充滿養份的視覺與心靈的豪華盛宴。

 

從單純的觀眾身份,轉到影展背後的推手,這中間還歷經許多與電影有關、但同樣會以不同角度接觸到影展的工作職位。「影展」的意義一直不停地在翻轉改變,但樂趣卻是持續無窮。

 

 

為什麼要有影展?

 

為什麼有了一般戲院上映的好萊塢電影,有了藝術電影院裡許多來自各國的影片,還有越來越耀眼閃亮的台灣本土創作,我們還需要「影展」做什麼?這可能是很多從未加入影展發燒友的觀眾們,始終不明白的癥結所在。

 

原因很簡單,世界這麼大、電影這麼多,從台灣的眼光所能看到影片仍然只是世界「影海」中的一小角!「多元」與「深度」,是在影展看電影與一般在商業戲院買票看電影截然不同的目的與結果。

 

當《鋼鐵人3》在全台每個戲院幾乎平均每半小時就有場次映演的鋪天蓋地之下,在任何一個影展裡費盡力氣才邀來的某部觀摩或競賽影片,可能在單一戲院裡只有珍貴的兩場映演,稍縱即逝;當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於最高檔的飯店辦記者會,在戲院紅毯外揮手致意輕步而過之際,國際影展裡千里迢迢邀來的外國導演,則有比較多的時間留在戲院裡認真的回答台灣觀眾的提問,甚至結束後還在廳外邊簽名邊跟大家聊個沒完。

 

所以影展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放映電影,但更廣義的解釋,它足以讓不是一般管道與戲院得以商業放映的「非主流」電影,有機會透過節慶與嘉年華會的模式,達到它文化傳播的可能性。仔細想想,若沒有這些國際影展的推波助瀾,有機會走出本地到其他國家商業上片的「台灣電影」,幾乎掐指可數。

 

我有好多難忘的電影經驗與記憶,反而是從影展來的。第一次看完電影,會有創作者從剛亮燈的戲院前方走出來與觀眾互動;第一次為了看電影得漏夜排隊搶票,因為以前還沒有7-11可以隨時隨地買票的系統;第一次在短短幾天內得狂看這麼多部片,因為影展前輩恐嚇你:「有些電影可能你這輩子只有這一次有機會可看……」。「看影展」把電影從單純的打發時間和娛樂消遣,變成了極需主動性參與的消費,更似是一種集體膜拜般的文化活動。

 

 

策展工作的真面目

 

從觀眾、媒體、行銷、創作,經歷過與電影相關的各式不同環境與工作,2011年,我接下台北電影節的策展人一職。從此之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策展人要做什麼?」甚至很多人的直覺反應,都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工作,因為可以一直看電影。

 

我總是苦笑回答,當看電影變成工作,一切就不如大家想像中單純,甚至是一份甚有壓力的工作。「策展」簡單定義,當然就是為影展看片、選片、架構節目;但其實仔細端詳下來,整個從上游選片、到下游影片順利映演,一切並非如想像中這麼簡單。

 

以「台北電影節」為例,我們在夏天舉辦,每年七月影展一辦完結案,稍事休息,九月起就為隔年的影展展開研究、選片的任務。一般會從亞洲最大的釜山影展(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做為第一站,一路選到東京影展(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鹿特丹影展(Th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柏林影展(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香港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等。礙於有限預算,我們只能有一或兩位選片同仁前往,所以在這幾個大影展的短短一至兩週期間,幾乎每天都得至少密集選看67部的影片,以期看到最多片量,再從中選出最適合台灣觀眾的好作品。當「看電影」這件事被強迫壓縮在短時間內完成、並且得肩負影展品質與觀點的重責大任,原本單純「欣賞」的樂趣,總會化成難以言喻的壓力。

 

而每一部影片被決定選進來之後,接下來就有一連串如工廠作業流程般的麻煩事情等著我們整個團隊依序執行。對國外片方,包括邀片、談判放映費、拷貝素材的聯絡、邀請影人等;對影展內部,則得談定戲院、中文字幕翻譯投影、售票、放映場次、週邊活動、媒體宣傳與記者會等,繁瑣工作多如牛毛。觀眾們看到的都只有首映、星光、頒獎典禮,其實每一部影片從最初聯絡到正式映演完成的過程,當一個影展共映演超過170部以上的電影時,所耗費的人力與時間,都遠比想像中還要漫長複雜。

 

台灣的影展現在其實多如繁星,大型影展如金馬國際影展、台北電影節;中型規模影展如高雄電影節、金馬奇幻影展;再者像是女性影展、城市遊牧影展、紀錄片雙年展……等議題型的主題影展,更是分佈在一整年的不同月份時段,俯拾皆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