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誠品講堂|部落格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6

光仁的故事

$
0
0
 
 
撰文│彭廣林
整理│林婉瑜

 
民國四十八年的台灣没有電冰箱,没有電視機,連電鍋也還沒發明!電扇並不是每戶人家負擔的起的電器,前一年還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炮戰。就在這内外貧困之際,比利時的聖母聖心會選擇在台北市萬華區南機場附近成立一所學校--光仁小學--就這樣誕生了,一所位於低收入社區的天主教學校,當時學校旁的路就叫「克難街」。
 
光小校内有間樸素的小教堂,每個星期天早上都要望彌撒,唸《玫瑰經》,唱聖歌,於是光小的唱詩班合唱團就這樣成立了。没多久,光仁的外籍神父與修女們發現台灣的孩子音感很好,唱的好聽,很有天份,學校就委請合唱團的指導老師隆超先生與張哲元夫婦規劃一個專門訓練孩子學音樂的班級,就像音樂之父巴哈在德國萊比鍚聖湯瑪士教堂附設音樂學校的工作一樣,開啟當時台灣孩子的音樂天賦,光仁小學音樂班就這樣在民國五十一年正式招生。

「音樂班」這個概念不只在台灣未曾聽聞,在全世界更是創舉。它和國外音樂院的預備學校(Preparatory school),在性質上完全不一樣:預備學校是課後學習,學生的學籍還是在一般學校;音樂班的學生音樂課程與一般學科並重,且學籍就是在音樂班。但這個教育概念太先進了,當時的台北市教育局並不承認音樂班的存在。所以頭幾屆音樂班的學生是「附屬」在所謂的普通班之内合班上課。這種班級以「『仁』班」名之,全班五十餘人修讀音樂的孩子約佔一半,除了要上一般學科外,音樂班的學生利用早自修、午修、課後與星期六下午的時間上音樂專業課程。在這些課程中,最特別的是芭蕾舞課,而當時全校從四年級開始就上英文課,這是民國五○年代的事耶!

雖然光仁音樂班剛開始的幾年不為教育當局所認可,但管弦樂團、國樂團與合唱團時常受政府單位邀約,擔任招待國家外賓的演出團體。其中兩次讓人印象深刻:一次是在陽明山中山樓的國宴,總統款宴各國駐華使節代表,我這輩子從來没看過那麼盛大的餐宴;一次是在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麾前表演,永遠忘不了國王一個人坐在鋪了好大一張虎皮的座墊上,銳利如老鷹的目光,直視舞台上雙腳發抖的我們,這個場景超級懾人!

我們可以這樣說:民國五○年代的台灣,球場上有紅葉少棒隊,舞台上有光仁音樂班。那時我們國民年均所得大概只有2,000美元,但是我們活得很驕傲!

音樂班發展至今已五十二個年頭,從當初的唯一到每縣市、每個學制幾乎都有兩所以上學校設有音樂班的榮景,確實也產生當初無法預見的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在擁有幾千人的學校中,一小群學生被特殊化了;太小就被定型,形成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問題。在面臨少子化的招生壓力,其實是台灣音樂班轉型的良機!小學六年是人一生中的啟蒙時期,孩子應該在政府提供的Free of Charge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分享音樂班豐富珍貴的資源,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讓更多孩子可以加入習樂的行列。他們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但可以成為享受音樂的愛樂者,讓音樂教育回到那觸動人心的本質,讓我們的孩子因為接觸到美好的事物,能夠創造更幸福的未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