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葉怡蘭
整理│林婉瑜
「當你在追尋你自己是誰,你應該要怎麼立足,你在哪裡,你要怎麼樣地生活下去的時候,食物會告訴你答案。」
其實飲食這個課題,當初我在發想的時候,原本覺得可能性非常多,可是經過比較審慎的思量之後,我覺得既然是如此難得的機會,50期又是第一次,所以還是希望能夠回到大家所公認的飲食原點,就是比較深切地去思考到底在地的、台灣的,屬於我們的飲食的風貌、我們的風格,屬於我們的特色是在哪裡?
在我自己過去長期的研究跟寫作歷程中間,發現這其實是一個並不容易找到答案的主題。實際上,你直接去問說:「什麼樣是台灣的美食?」或者是「台灣的料理是什麼樣子的?」我想大部分的人在第一時間應該都沒有辦法立即得到確切的答案。這裡面當然有很多原因,那最主要是在於台灣是一個所謂的新世界國家,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四面八方移民進來,再加上我們的歷史又比較短淺,所以說,其實像這樣子的一個國家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就是飲食沒有經過千百年的長時間累積跟發展,自我的特色相對比較不清楚。我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這個裡面去尋求答案。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想要邀請大家一起來,於是在十堂課程裡面除了我自己主講的最前面的開頭跟最後的總結之外,中間有八堂課我嘗試邀請了各個領域的人,來從小吃到宴席菜、家常菜、各式相關的飲料,甚至到器物還有像場所--菜市場跟聚落,從他們的角度,從一個台灣飲食的不同面向去深入切入,從他們的觀點去演繹,就是屬於台灣飲食的特色跟風貌。
大家齊集起來,當十堂課從開始一直到最後結束,我覺得不管是來參加的人,或者擔任講者的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夠從這裡面去捕捉一些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其實是一種努力跟一種嘗試,希望能夠在不斷不斷地各自思考、各自研究中間,能夠慢慢一步一步地把台灣飲食的面貌勾勒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