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普立茲克獎得主荷蘭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在去年來台分享他研究「代謝派」的經驗時,曾表示:「『代謝派』是第一個非西方的建築運動,但也可能是最後一個改變建築思潮的建築運動了。」他認為,那時引發建築家討論激盪的現象,彌足珍貴;然而,當代建築家卻已失去集體討論建築思維的熱忱,轉而相互競爭,十分可惜。
建築是人與環境接觸的介面,為了符合人們的期待與需求,在世界各地逐日立基,建構生活場域紋理。可是,有的建築能在現身剎那即攫獲目光、被一再提出討論;有的卻在築起的一刻,就要被遺忘。如果,歷史是被思潮與意識形態剪接的主張,在時間流中被〔括號〕的片段。那麼,是什麼關鍵讓建築家及其作品得以被〔括號〕起來,任時間流動仍能在歷史中站穩腳步、找到定位,甚至歷久彌新?
是「研究」。透過「研究」,建築家才有可能精準地回應需求,對於建築形式與機能提出更好的設計,改善或解決亟需面對的問題。當然,還要「討論」。藉由「討論」,建築家可以集思廣益,減少獨立設計的盲點,使結果更臻於完善。正因為「研究」與「討論」,讓建築家及其作品富有內涵意義,值得被長久關注、一再討論。
於是,誠品講堂51期【城市建築家】的第一堂課,漆志剛老師將與「十禾設計」主持人吳聲明先生對談,用Brett Steele的“First Works”以及Herman Hertzberger與Rem Koolhaas的對話“Rem, do you know what this is?”,從六、七0年代出道、為大家熟悉的建築家的第一個作品談起,加上有關二十世紀末「『超級荷蘭』現象」(Super Dutch)的反思,作為本期一系列課程的引子,再逐週透過「研究」——關於建築創作與思考的文本,與來自台灣、日本與西班牙的當代建築家「討論」,看看被〔括號〕的建築,也要和大家一起〔括號〕建築。
課程資訊
參考資訊
管婺媛,〈庫哈斯:當代建築師失去討論的熱忱了〉。《中時電子報》,2013.09.18。